垦成环保
日期:2016-08-05 | 阅读:122次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随着“ 垂下式养殖法 ” 技术的广泛推广 , 牡蛎的养殖范围扩展到浅海 , 面积、产量和质量及收入都得到提高 , 排壳量亦大幅增长 ; 同时 , 由于以牡蛎壳为原料生产的白灰 , 其固有的理化性能难以满足现代建筑的质量要求 , 随着水泥的普遍使用 , 白灰市场不断萎缩 , 当地灰窑消失, 对牡蛎壳的需求和消纳量也相应地减少 , 导致蛎壳“ 产 ”、 “ 消 ” 失衡 , 牡蛎壳的废弃及累积达到相当程度 , 已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 成为城乡新的污染源。其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造成环境污染
   牡蛎壳理化性状稳定 , 不易自然分解 , 随意倾倒 , 不但有碍观瞻 , 影响村容村貌 , 而且污染土壤 ,造成碱化板结。同时 , 牡蛎撬割取肉后残存在牡蛎壳上的肉体和液体 , 经 6 - 18 小时后便腐烂 , 散发出刺鼻的腥臭味 , 会引来大量苍蝇和蚊子 , 成为病菌繁殖和传播的温床。尤其是台风季节 , 抢收的牡蛎大量堆积于公共空地 , 来不及撬剥的牡蛎和撬剥后牡蛎壳上残余的牡蛎肉、 牡蛎汁腐烂变质 , 滋生大量蚊蝇 , 更是臭气熏天 , 污水遍地 , 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
( 二 ) 占用大量土地
    在沿海多地 , 多年废弃累积的牡蛎壳 , 已达饱和程度 , 占用了大量农村土地。此外 , 牡蛎壳还继续以每年 4. 7 万吨 ( 折 8. 5 万立方米 ) 的速度增长 , 持续与人争地。特别是倾倒在近海滩涂上的牡蛎壳 ,不断蚕食有限的海域资源 , 危及湿地保护。
( 三 ) 引发邻里矛盾
    在主要产蛎村 , 新产生的大量蛎壳无处倾倒 ,邻里间因倾倒蛎壳而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沿海某村 , 每年因牡蛎壳产生的纠纷达数十起 , 约占该村民事纠纷总量的四分之一。 “ 蛎壳纠纷 ” 已影响到“ 和谐乡村 ” 构建 , 成为产蛎村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
( 四 ) 构成安全隐患
    堆放在道路两侧的蛎壳 , 直接影响了交通秩序 , 造成交通安全隐患 ; 由于蛎壳不易分解 , 倾倒于溪河或沟渠中 , 会造成河沟阻塞 , 危及排洪和农田灌溉。
( 五 ) 增加公共支出
    清理蛎壳 , 需要增加公共开支。据调查 , 仅饶平县汫洲镇环卫部门每年处理该镇区地面上的蛎壳 , 费用支出巨大费用 , 浪费了人力、 物力和财力。牡蛎壳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 如果放任自流 , 污染面将进一步扩大 , 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海水域蛎壳污染治理列为年度督办件之一。
二、牡蛎壳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牡蛎素有“ 海中牛奶 ” 之美誉 , 含有多种维生素、 牛黄酸、 肝糖、 碘、 钙、 磷、 镁、 锌、 钾、 铜、 硫等多种营养成分。牡蛎壳含碳酸钙 80% - 95% , 并含有少量的磷酸钙、 硫酸钙、 氧化铁、 铝、 镁、 钾、 铜和硅等生物生长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及 1. 72% 有机质 , 是一种宝贵的无机盐资源 , 经特殊工艺加工处理后 ,在医药、 食品、 化工、 建筑和农业生产上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牡蛎壳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是一件“ 功在当代 , 利延子孙 ” 的实事 , 也是一个区域性 ( 沿海地区 ) 的重要课题和难题。
( 一 ) 牡蛎壳污染治理的基本思路
   在进行有效的资源化开发利用之前 , 组织开展牡蛎壳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1. 强化管理。加强市场管理 , 可参照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美化海岸线的做法 , 结合水产品净化上市工作和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 , 推行“ 净肉进城、 保鲜上市 ” , 并采取“ 先集中 , 后取缔 ” 的办法 , 对县城零散的现场牡蛎撬剥摊点进行治理整顿。加强对加工企业、 加工者的管理 , 对新产生的废壳实行定点堆放、 统一收集、 集中处理 , 同时按照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的规定 , 对加工企业、 加工者的排污行为 , 可收取适量的排污费 , 以减少并逐步杜绝随意乱堆弃牡蛎壳行为。
   2. 集中填埋。结合新农村建设“ 清洁家园行动 ” 和“ 清洁田园行动 ” , 加快对集镇和乡村堆积的牡蛎壳进行集中清理 ; 结合饶平县围垦回填工程 , 或其他适宜地块 , 抓紧进行填埋 ; 用作公路、 铁路建设的路基垫层 ; 也可利用矿山开采后形成的“ 闭坑 ” 就近填埋 , 表面覆土后栽树种草或耕作 , 以恢复生态景观、 保持水土流失。
   3. 鼓励利用。制定扶持措施 , 奖励、 鼓励加工企业或第三方环保企业对废牡蛎壳进行简易可行的回收利用。

演示网址:http://www.gdkencheng.com


返回列表